美國著名的教育家、演講家戴爾·卡耐基曾經說過:一個人的成功百分之十五取決于自身的知識和技術,百分之八十五取決于發表自己意見的能力和激發他人熱情的能力。
我們無法確知他是如何計算出如此的數據,可是我們卻很有必要去沿著成功者的足跡,去探索他們成功的奧妙。了解過近代歷史的人都知道,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,英國首相邱吉爾在領導英國人進行反法西斯戰爭中,擔任了怎樣的角色,然而邱吉爾至今為人們所稱頌的,卻是他卓越的演講才能;在他就任英國首相的首次演說里,有一句名言:我沒有什么可以奉獻的,有的只是熱血、辛勞、眼淚和汗水!正是他這句樸素摯誠的話語,正是他這篇激情洋溢的演說,振奮了所有英國人的心,他由此而取得了空前強大的支持,在二戰中最困難的時刻,英國軍民的精神支持,幾乎全靠邱吉爾每天的廣播演講。
泥采說:充滿真情的演講比劍更有威力。
演講的作用在于讓他人明白自己的觀點,并鼓動他人認同這些觀點。從這點出發,我們都應該學會利用演講表達自己。 演講的對象不一定是很多人,可能僅僅是自己個別的下屬或同事,也或者是你的客戶;演講的場所不一定是在會場上,而是在你需要溝通的任何場所; 演講的意義并不局限于演講本身,演講可以改善口頭表達能力、增強自信、提高反應能力。這些素質會使你在生活和工作中游刃有余,終生受用無窮。
也許有人認為自己天生性格內向,不善言詞,也因此放棄了對于演講的追求,也就是放棄了對說得更好的追求,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,也更是懦弱和逃避現實的表現。我們還說邱吉爾吧,邱吉爾的演講功力世人折服,其演講的措詞語調和手勢中透出非凡的勇氣和力量。可是有誰知道,邱吉爾青年時特別害羞,一講話就臉紅,期期艾艾,唯唯喏喏。當他確定了自己遠大的目標和抱負后,決心徹底改變自己的弱點。于是每天對著鏡子練習演講,自演自看,自講自聽;每一句詞語,每一個詞調,每一個神態,都經過認真思考和反復錘煉,同時在現實生活中不斷地磨煉、提高。幾年后,他便風度翩翩語驚四座。
1948年,牛津大學舉辦了一個“成功秘訣”講座,邀請到了當時聲譽已登峰造極的偉大的邱吉爾來演講。三個月前媒體就開始炒作,各屆人士引頸等待,翹首以盼。這一天終于到來了,會場上人山人海,水泄不通。全世界各大新聞機構都到齊了。人們準備洗耳恭聽這位大政治家、外交家、文學家(邱吉爾曾獲諾貝爾文學獎)的成功秘訣。邱吉爾用手勢止住大家雷動的掌聲后,說:“我的成功秘訣有三個:第一是,決不放棄;第二是,決不、決不放棄;第三是,決不、決不、決不能放棄!由此可見,邱吉爾卓越的演講才能并非天生,而是來自反復不斷的磨練和永不放棄的堅持。
據研究,一種舉動或行為,只要每天重復操練,21天后就可養習慣。我們不斷重復,強化自身的“積極因素”,使之溶入我們的血液,就能成為自然而然的習慣。 一個人的演講能力主要與他的演講次數成正比,與其他因素無關。也就是說,即便一個口才很笨拙的人,只要不斷的去演講,就會成為演講高手。